【编者按】晓南湖畔,文波书香,一届届勤奋聪颖的外语研究生在中南大挥洒汗水,追逐梦想,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就业先锋栏目将为您呈现2025届优秀毕业生的成长和求职之路。
方谦,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2023级法商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加权平均绩点为4.0,已考取英语专业八级和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协助导师完成“南部非洲英语文学史”子项目书籍翻译审校工作,为学校工商管理学院提供翻译服务;担任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组织委员、研究生会秘书处干事、融媒体中心负责人,获“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现已签约武汉市某中学英语教师岗。
多方尝试,做足准备
我的求职准备始于一张简历。从英语专业入学第一天起,“如何让这张纸承载有价值的经历”就成了行动的隐形标尺。首先是“硬通货”的积累:明晰自身已有的经历和想要从事的岗位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还需要以哪些必备证书作为“铺路石”。比如,翻译岗位需要CATTI证书、教师岗则需要教师资格证等;同时,需积极寻找能将已有技能转化为实践价值的平台,如参加校内外实践项目、寻找适合实习等,以此锻炼临场反应,体验真实工作流程,将项目经验写入简历。每一次实践,我都会问自己:“这份经历能提炼出什么技能?如何清晰地呈现在简历上?”这种经历促使我不仅完成任务,更注重提炼可迁移能力,减少“无效用功”。
精准“诊断”,迭代简历
研一暑假,我开始积累自己的实习经历,但找到有含金量又对口的实习远非想象中容易。海投无果后,我暂停了盲目投递,转而对简历进行彻底“诊断”,这时可以寻求一些朋友、师兄师姐及专业职场人士等的帮助,看自己的简历存在哪些问题。我对比心仪岗位的任职要求,逐条审视自己的简历:哪些关键词缺失?哪些经历关联性弱?哪些成果描述模糊?我意识到,之前的实践虽多,但方向分散,未能形成对特定目标的强力支撑。于是,针对不同类型职位,我编辑了不同版本的简历,避免“一刀切”式投递。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是否对简历有用”成为我的首要考虑。这种基于目标的选择看似具有一定“功利性”,却能帮我更高效地积累与求职方向相关的实践经验。
抓住时机,利用资源
带着精心打磨、分门别类的简历,我满怀信心地投入了秋招的洪流。针对不同领域(翻译、外贸、人力、管理等)投出的简历,虽比之前获得了更多回应,但由于具有对口专业及垂直经历的竞争者实在太多,面试邀约率并没有想象中理想,许多面试最终止步于“表现不错,但和我们的核心需求匹配度不够高”的反馈。海量的投递、测评、一轮轮的面试消耗着时间与精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招聘需要抓住时机,校招的要求远低于社招,提供的岗位面试机会也更多,一次次面试锻炼会让自己从最开始的“畏惧”到“从容应对”。每年暑假甚至更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公众号会推送大量招聘宣讲会的信息,除关注自己学校之外,还有其他高校、机构、APP、网站等推荐的就业信息也可以一并关注。此外,大量企业也会在此时开启网申通道,如果自己身边有已就业的师兄师姐、校友资源等,可以充分利用,礼貌性询问能否帮忙内推!总之,建议大家充分利用好秋招这个求职黄金期,勇敢迈出求职步伐,收获心仪offer。
提前备考,不断练习
秋招的广泛尝试让我更加明晰自己想要从事的岗位是什么,我开始在每一次面试后进行总结复盘,思考更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于是,在秋招后期及寒假期间,除了投递简历外,我开始同步备考各类考试。首先是考公类(主要包括国考、选调生及各类选聘、省考等考试),这些考试的题型大致相同,可以一并备考;其次是教师类招聘,每年各省市区提供的校招与社招机会众多,最最重要的是:在面临论文、课程等多重任务的毕业季,要合理安排时间,提前备考与不断练习,了解笔试题型,熟悉面试课本,找好结构化、试讲“搭子”,利用好空教室等场地,通过拍视频、互相点评等方式,多练、多输出,方能在真正考试时得心应手。
结语
两年研究生时光过得飞快,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汪世蓉教授、辅导员张冉老师及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同学、好友们的互相鼓励与支持。就业季挑战与机遇并存,迷茫与焦虑难免,但请别让坏情绪占据全部——记得守护好内心的快乐。人生是旷野,请坚信:当你扎实准备,在持续奔跑、未曾放弃的某个“转弯处”,属于你的“契机”终将与你迎面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