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李涛、谢晋生)6月28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澴楼同声传译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深圳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
出席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柏峰教授、知名作家、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刘醒龙先生、牛津大学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教授、俄亥俄大学扎克斯·穆达(Zakes Mda)教授、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杜青钢教授、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军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蒋林教授、南非西开普大学赫尔曼·维滕贝格(Herman Wittenberg)教授、卡罗尔·克拉克森(Carol Clarkson)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杨忠(Stuart Christie)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石平萍教授、南非金山大学瑞内·阿莉西亚·史密斯(René Alicia Smith)教授、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翁妙玮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薛睿教授、湖北工业大学鲁修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张峻峰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易立新教授、深圳出版社首席编辑胡小跃主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沈巍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陈亚奇博士、副院长袁奇教授、谢艳明教授、汪世蓉教授、李晶教授等。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生出席会议。会议为外国嘉宾提供了同声传译服务。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蔡圣勤教授主持。
开幕式包含三个环节。陈柏峰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文学创作与翻译生态,既带来新的可能性,也伴随法律伦理等新挑战。学校高度关注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构建与价值平衡,外语学院举办这次研讨会体现了学术前瞻性。他特别提出著作权归属、数据伦理、翻译责任界定等关键问题,强调应善用AI技术,同时坚守人文精神与创作初心。学校将全力支持外国语学院在“新文科”建设和跨学科领域创新发展,并预祝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
会议全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柏峰教授致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蔡圣勤主持开幕式
随后,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军平教授致辞祝贺研讨会召开。他回顾了湖北译协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与翻译面临新挑战,亟需反思文学生产与传播方式,警惕文学工具化倾向,重建人文精神家园。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军平教授致辞
第三个环节为深圳出版社首席编辑胡小跃主持“南非文学译丛”新书发布仪式。“南非文学译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选择书目,组织翻译,由深圳出版社出版。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推出了第一辑,包括扎克斯·穆达的小说《红色之心》《与黑共舞》《祖鲁人在纽约》,艾勒克·博埃默的小说《血脉》和《尼罗河宝贝》五部。译丛的主要作者扎克斯·穆达、艾勒克·博埃默受邀上台为新书发布揭幕。
深圳出版社首席编辑胡小跃致辞并主持新书发布仪式
“南非文学译丛”作者、译者在新书发布仪式上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现场合影留念。研讨会设作家组、翻译家组、批评家组和学者组进行专题研讨。
作家组刘醒龙以《文学的真相:独创,独特,独立》为题,援引敦煌王道士拙劣改造造像的教训,阐明文学创作的本质在于作家以“独立不羁”精神实现自身与作品的独特融合;艾勒克·博埃默以 “John le Carré as world writer in the age of AI”为题,探讨约翰·勒卡雷作品中的这些核心特质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意义;扎克斯·穆达演讲主题为“A Writer’s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the Age of AI”,剖析翻译过程中由第一层源语言的结构、意象、措辞、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到第二层的语言如市场语言英语,再到第三层语言如普通话中间可能出现的问题;杜青钢在《当下我们该如何写作》报告中提出,当代写作应由“形似”转向“神似”,通过语言节奏、意象叠加与表达方式的创造性变形,突破语言的天然局限。本组由国防科技大学石平萍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点评。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刘醒龙主旨演讲
牛津大学艾勒克·博埃默教授主旨演讲
俄亥俄大学扎克斯·穆达教授主旨演讲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杜青钢教授主旨演讲
国防科技大学石平萍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点评
翻译家组刘军平教授以《翻译方法论之论争: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真》为题,从方法论的问题意识出发,阐释科学方法和人文艺术方法的特殊性及其认识论途径;朱振武教授以《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文字翻译—以非洲英语诗歌为例》为题,强调文学翻译的文化品格和美学属性不可替代;赵军峰教授在《法律文学外译重构法治中国形象研究:问题与路径》中,尝试厘定中国法律文学的内涵与范畴,廓清相关突出研究问题,明确法律文学外译之于法治中国形象重构的重要意义,并提炼机制原理与通则模式;蒋林教授在《《舆论》中译本译例举谬——兼谈学术翻译标准问题》中探讨学术翻译中“信达雅”的问题。本组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谢艳明教授主持,中国地质大学张峻峰教授点评。
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主旨演讲
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主旨演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主旨演讲
四川外国语大学蒋林教授主旨演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谢艳明教授主持、中国地质大学张峻峰教授点评
批评家组赫尔曼・维滕贝格教授的报告“Reflections on Originality, Literature and the Creative Commons”探讨诸如Turnitin等技术监管“解决方案”被过度采用可能加剧知识生产的退化的问题。杨忠教授在“Crafting AI, AI-Crafted: Revisiting Simon’s Bounded Rationality Principle in the Era of Generative AI and Artistic Practice”中提出一个核心命题,即人类诠释是完善AI艺术表现的核心要素;卡罗尔·克拉克森教授的主旨发言“J.M. Coetzee: AI and Literary Thinking”聚焦诺贝尔奖得主J.M.库切1978年发表在南非文学期刊《垮杆者》(Staffrider)上的一首计算机生成诗歌,探讨其伦理与政治意涵。本组由南非金山大学瑞内・阿莉西亚・史密斯(René Alicia Smith)教授主持,由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翁妙玮教授点评。
南非西开普大学赫尔曼・维滕贝格教授主旨演讲
香港浸会大学杨忠教授主旨演讲
南非西开普大学卡罗尔·克拉克森教授主旨演讲
南非金山大学瑞内・阿莉西亚・史密斯(René Alicia Smith)教授主持、
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翁妙玮教授点评
学者组党争胜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人译与机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关系》,从生成式人工智能“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不足出发,强调人工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中仍然是机器翻译不可替代;宋炳辉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与文学翻译研究》强调那些主要基于强对应性关系的解决方案,在面对作为翻译语料-文本的文学、思想、哲学类的语际弱对应性文本时,其有效性显然有所不足;罗良功教授的主题发言《知识创新视域下的诗歌翻译》,通过在人类知识创新事业下再次论证作为诗歌翻译原则的“翻译诗学观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汪世蓉教授《文学翻译中文化互鉴与互通——南非译丛(深圳出版社)翻译项目报告》,介绍译丛为读者及学者看见一个真实鲜活的南非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进而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本组由武汉理工大学薛睿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易立新教授点评。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主旨演讲(线上)
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主旨演讲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主旨演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汪世蓉教授主旨演讲
武汉理工大学薛睿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易立新教授点评
作为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27日晚间,八组分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波楼同步举行,共计一百三十余名与会老师及青年学者围绕多个前沿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闭幕式由湖北工业大学鲁修红教授主持,兰州财经大学董亮教授、湖北工业大学胡忠青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李丹副教授作为代表,为6月27日晚的分论坛进行总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乐发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袁奇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
湖北工业大学鲁修红教授主持闭幕式
兰州财经大学董亮教授总结分论坛
湖北工业大学胡忠青副教授总结分论坛
浙江工商大学李丹副教授总结分论坛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乐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袁奇副院长总结会议
当晚,作家读者见面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倍阅书店举行,杜青钢、艾勒克·博埃默、扎克斯·穆达三位嘉宾、深圳出版社首席编辑胡小跃、丛书译者团队蔡圣勤、汪世蓉、胡忠青等与读者交流,将本次学术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
作家读者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