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导学思政下午茶”是外国语学院“导学思政”系列活动的育人平台之一,设“导学学术下午茶”“导学书香下午茶”和“导学红色下午茶”等板块,邀请育人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共论学术思潮,齐读名家著作,同学党史校史,搭建与研究生群体的交流平台,关心关爱青年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打造“三全育人”好生态,共建大思政格局。
(通讯员:石雨菲)3月27日,学院在文波楼107教室举办了“导学学术下午茶”活动,围绕现代科学技术与翻译创新思维展开了深入讨论。活动由外院外籍教师、MTI导师组方唯(Vitkovska Frosina)副教授主讲,学院2024级通用笔译、法商笔译、英语口译专业部分研究生与会。
方唯老师结合自身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经验,围绕“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展开分享。她认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对话。译者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核心竞争力。
石雨菲同学提出,在翻译荆楚文化相关内容时,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理解上存在困难,在翻译过程中更是棘手。方唯老师建议:“可采用三重语境分析法,查阅《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等工具书,理解词句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同时,要进一步夯实翻译基础,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与技巧。”她还推荐研究生们关注国内外期刊,学习前沿研究方法。
在讨论环节,袁艺珊同学就“如何提升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效率”进行提问。方唯老师提到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翻译软件,使其与大语言模型深度融合,提升翻译质量与效率。她认为:“译者的核心任务已从‘翻译’转向‘质量调控’。建议同学们掌握正则表达式和语料库工具,快速定位译文中的风格不一致问题。”
王雅倩同学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翻译这一职业是否会被诸如DeepSeek一类的大语言模型所替代?”方唯老师认为:“翻译这一职业是不会被替代的,但面对生成式AI的冲击,翻译者需强化其‘不可替代性’——深度文化解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人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她进一步坚定了研究生们深耕翻译领域的信念,鼓励他们不断前进。
在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中,方唯老师耐心倾听并给予建议。她总结大家在研究生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鼓励同学们将人工智能技术为我所用,不断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通过此次“导学学术下午茶”活动,方唯老师不仅为大家进行答疑解惑,也引导着研究生创新思维,在学术探索中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