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导学思政下午茶”是外国语学院“导学思政”系列活动的育人平台之一,设“导学学术下午茶”、“导学书香下午茶”和“导学红色下午茶”等板块,邀请育人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共论学术思潮,齐读名家著作,同学党史校史,搭建与研究生群体的交流平台,关心关爱青年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打造“三全育人”好生态,共建大思政格局。
2022年11月10日下午,导学学术下午茶——“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文波楼302教室举行。翻译硕士导师组组长朱勇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2022级法商笔译专业全体研究生参加。五位主讲人分别就各自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发表见解,随后指导老师给予评价建议,现场气氛热烈。
陈函洋同学将视角聚焦在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上。首先,他分析了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因素,如词汇、句式等,着重强调了文化因素对法律翻译的影响。在具体分析中,陈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法律文化的概念,从术语词源、法系、思维和历史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最后陈同学总结出,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时, 必须处理好中西法律文化差异问题, 培养筛选、辨别法律源语规范含义的能力,构建受听众反复检验的法律语场,以实现不同法律世界的通约,进而推动中国法与外国法的有效互动。
刘兆金同学讲解了李克兴教授的《论法律文本的静态对等翻译》一文,并分享了研读该论文的理解与感想。李克兴教授有感于法律文本的特殊性,撰写了这篇论文宣介静态对等理论,在文中相关策略讨论部分,李克兴教授表达了自己对各种主流翻译策略的理解,并指出其在适用于法律文本时存在的各种缺陷与不足;随后介绍了静态对等策略的原理、选择该策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该策略适用于法律文本时的具体操作方法。朱勇副教授在点评环节补充了学界对该理论的态度和争鸣观点,并对分享内容进行了拓展和深化,进一步为同学们讲解了该理论。
奚涵同学从法律翻译和法律解释的定义入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法律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可译性,给出了几点翻译原则的建议。她首先介绍了不同学者对法律翻译的含义解释,侧重点不同,得出的定义各异。根据波兰哲学家Jerzy的分类,她介绍了法律解释的三种定义。随后简要介绍了不同学者、语言学家等对法律翻译与法律解释两者间关系的看法,展开讨论了法律翻译中,译者是否需要完全将法律表达明确化——Matulewska等学者认为译者应具备识别vagueness的能力,并做适当保留;而Engberg认为法律翻译应做到精确表达,容不得模糊。针对这一激烈讨论,奚涵同学进一步展开解释了不可译性这一难点,认为由于文化、思维方式等的差异,法律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对等现象,并介绍了Arntz提出的四点翻译原则。
蒲珊珊同学首先介绍了法庭口译的职业伦理,包括专业化、精确性、中立性、保密性和严职业范围五点,还阐述了法庭口译较一般口译的特殊点,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法庭口译职业的伦理道德。其次,由法庭口译的伦理道德引出了法庭口译所面临的困境。她简述了由于法庭口译自身角色的模糊所引起的语言困境、法律困境和道德困境,对法庭口译职业进行了反思。朱勇副教授在点评中分析了法庭口译员的角色定位和法律地位,并对法庭口译员职业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进行了简要评论。
2021级通用笔译专业梁铭培同学首先介绍了自己暑假在广东敬海律师事务所的两个月实习经历,并分享了对十几类体裁各异的法律文本的翻译心得,涉及海事海商案件相关的法律文件以及英文邮件、公众号推文。他认为,在法律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和特点灵活调整翻译策略,比如对于重在释法说理功能的文本,译者在经作者确认并同意后续审校的情况下,可将文本的形式对等放在次位。最后,他鼓励22级的同学们把学习实践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多钻研法律乃至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努力朝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最后,朱勇副教授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并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对法律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特点及其发展现状的分析,他强调了法律翻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在总结法律翻译研究业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一领域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他提醒同学们在翻译不同类型的法律文本时,要充分考虑法律文本的功能和目的、法律文化差异,明确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法律翻译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全面提升法律翻译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