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晖教授:伦理批评的情感之维

发布者:谢梦雅发布时间:2025-05-20浏览次数:10



(通讯员 黄晓敏)2025515日下午4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主编苏晖教授应外国语学院邀请,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伦理批评的情感之维”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以线下形式开展,由外国语学院刘红卫教授主持,学院文学研究方向的师生悉数参加。

苏晖教授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她还担任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以及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苏晖教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戏剧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独著2部,主编10余部著作或教材,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20篇被A&HCI收录、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她的学术成果曾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武汉市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讲座伊始,苏晖教授介绍了“伦理批评的情感之维”这一主题的提出背景。她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我国学者为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批评出现的“失语症”及道德缺位现象而提出的,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苏晖教授回顾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构建起国际话语权。为进一步推进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其对外传播,有必要在多元化的理论格局下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开展中外学术对话与争鸣,并进行跨学科研究。她提到,继“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伦理转向”“认知转向”和“空间转向”之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情感转向”。

接着,苏晖教授从伦理批评史和伦理学史上的理性与情感之争入手,谈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诗言志”和“诗缘情”,以及西方伦理学批评史上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她指出,西方伦理学批评史中的理性主义传统、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现代现象学伦理学和当代道德情感主义各有其偏颇之处。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出现了众多伦理批评流派,其中不少理论家对伦理和情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苏晖教授随后介绍了伊格尔顿以情感为纽带的“团结互惠伦理观”和努斯鲍姆的情感智性论和同情论及批评实践。她提到,伊格尔顿在其著作《与陌生人的麻烦:伦理学研究》中将不同阶段的西方伦理学纳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框架中进行辨析,并探索建立以情感为纽带的“团结互惠伦理观”,以实现使一切人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苏晖教授对伊格尔顿和努斯鲍姆的情感伦理批评进行了评析,认为其伦理批评充满对话性、人文关怀和社会使命感,但存在理想主义倾向,有以文学图解哲学和伦理观念之嫌。



最后,苏晖教授探讨了中国学者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体系中关于道德情感的阐发与批评实践。她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将情感分为理性情感(道德情感)和非理性情感(自然情感),重视还原到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中阐发人物多重复杂的情感及其变化过程。她认为,文学作品的目的是描写人在伦理选择过程中的情感是如何转换的以及不同情感所导致的不同结果,以发挥文学作品的伦理教诲功能。苏晖教授对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道德情感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在伦理选择中形成的不同组合导致人的情感的复杂性。她还引用唐代陈玉兰的《寄夫》一诗为例,分析了“道德情感”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的运用。



讲座结束后,外国语学院师生与苏晖教授就讲座主题进行了热烈交流,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补充与拓展,探讨了未来可开展研究需要关注的方面。在愉快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苏晖教授关于人工智能文学中的情感问题的思考具有前沿性,激发了外院学子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以及人工智能文学研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