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典之教授讲座:法律与画笔的交响:日本动漫百年史中的意识形态变奏

时间:2025-05-14浏览:10


2025年5月14日,日本著名法学家、大阪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暨神户大学名誉教授井上典之,应邀莅临我院,开展题为“日本动漫与社会:多元视角下的互动与影响”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日语系吴姗姗老师主持。



一、历史脉络:从文化源起到社会镜像的演进

井上典之教授以跨学科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了日本动漫自12世纪至当代的社会文化演进逻辑。他指出,日本动漫的文化源头可追溯至平安时代具有讽刺意涵的《鸟兽戏画》等古典画卷,而现代动漫的叙事雏形则与二战时期《桃太郎的海鹰》(1943)、《桃太郎 海的神兵》(1944)等动画作品密切相关。战后,1963年播出的《铁臂阿童木》标志着日本动漫从政治工具向大众娱乐的范式转型,其蕴含的“科技与人性”辩证主题,深刻折射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集体焦虑。

二、时代切片:社会情绪的视觉化转译

20世纪后半叶的分析中,井上教授以赤塚不二夫《阿松》的荒诞幽默叙事、横山光辉《三国志》的历史重构策略为例,阐释了动漫作为社会情绪“解压阀”的文化功能。随着日本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北斗神拳》(1984)的末世美学建构与《美少女战士》(1993)的消费主义叙事,分别映射了泡沫经济时期的社会集体无意识状态与青年亚文化的崛起。而在泡沫经济破裂后,吉卜力工作室《幽灵公主》(1997)、《千与千寻》(2001)等作品中对环保问题与人性异化的批判,则揭示了经济停滞期日本社会的精神价值转向。

三、当代转向:成人叙事与文化疗愈的功能重构

进入21世纪,井上教授着重探讨了日本动漫的“成人化”叙事转向。他以《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2021)等深夜档动画为研究样本,指出当代日本动漫已突破传统“低龄化”标签,通过复杂叙事结构与哲学思辨维度,构建起具有“后现代治愈系”特征的文化景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2020)等作品的现象级热映,进一步凸显了动漫作为社会心理疗愈工具的独特价值——其构建的“集体观影仪式”与“共情叙事”机制,为疫情中的日本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情感代偿空间。

四、学术对话:跨文化传播与社会功能的理论思辨

在互动环节,井上教授与师生就“动漫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御宅族文化的社会功能定位”等学术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强调,日本动漫的全球影响力不仅源于其艺术创新维度,更在于其始终与时代命题同频共振的“社会镜像”功能,这种动态的文化互动关系构成了理解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维度。

讲座尾声,在场学子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以纵向历史脉络厘清了日本动漫从平安时代至当代的文化演进逻辑,更通过法学、社会学、传播学的多棱视角,揭示了大众文化与社会结构深层互动的方法论范式,为理解文化符号的生成与嬗变提供了跨学科分析框架,实为一场兼具学术纵深与思维启发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