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通知)
2025年6月27-29日 武汉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学创作方式、读者阅读习惯和文学翻译研究内涵。诺贝尔文学奖得主Mario Vargas Llosa(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曾在《谎言中的真实》一书中谈到,文学创作本质上依赖于人类的生命体验、主观意识和批判精神,在后期访谈中他进一步指出技术无法复制人类的创造性。为深入探讨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研究领域,这一变革的实质、影响和未来趋势,以及促进我国高校文学、翻译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拟于2025年6月27-29日,在湖北武汉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湖北工业大学、深圳出版社、《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届时,我们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批评家、翻译家、学者参会开展讨论。在此,我们诚邀各位专家、学者与感兴趣的研究生参加此次研讨会,期待与您在晓南湖畔相聚!
一、会议主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翻译
二、会议主要议题
(包括但不限于)
1.AI时代文学创作实践
2.AI时代文学创作伦理与审美新审视
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翻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4.文学翻译与文化互鉴
5.文学“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
6.文学翻译的跨学科研究
7.南非英语文学创作、研究与翻译
8.其他与文学研究、翻译研究相关议题
三、参会专家(排名按姓氏字母为序,持续更新中)
Elleke Boehmer(艾勒克・博埃默)
英国著名作家、批评家。牛津大学世界英语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她是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其研究涵盖帝国与反帝国的英语文学、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文学、移民与散居、民族主义等领域,著有《殖民与后殖民文学》《后殖民诗学》等学术专著,并主编《转换状态:南非写作》《帝国写作:殖民文学选集1870-1998》及《牛津后殖民文学研究》系列丛书;作为小说家,其多部作品获国际大奖。她的《血脉》《尼罗河宝贝》等作品聚焦殖民历史影响,尤其关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和后殖民时期的英国,其《黑暗中的呼喊》获2018年奥莉芙·旭莱纳散文奖,《1870年至1915年间在英国的印度人:大英帝国的网络》获欧洲英语研究学会(ESSE)2015至2016年度英语文学图书奖。
Stuart Christie(杨忠)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文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任文学院执行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香港人文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管理发展项目学者。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跨文化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研究领域聚焦二十世纪英美文学、新兴英语科幻小说及北美土著文学,研究课题涵盖亨利·卢斯档案中的“中国”话语、威廉·燕卜荪的亚洲学术遗产及赛珍珠的跨文化影响等。出版独著《多元主权与当代原住民文学》、《翻转视角:美国大众想象中的“中国通”》等3部,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风”》等学术文集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5篇被A&HCI收录,10篇被ERIH+收录;主持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3项、香港浸会大学重点研究项目5项。学术成果获得香港浸会大学杰出青年研究员奖、教学表现奖,担任Literature Compass(Wiley)主编,Modernism/modernity等多家国际期刊编委,以及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位论文外审专家。
Carol Clarkson(卡罗尔·克拉克森)
南非西开普敦大学英语教授,英语系系主任。曾在南非金山大学、约翰内斯堡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开普敦大学等校任教。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学、法律理论以及南非文学与艺术方面,对J.M.库切的作品研究尤为深入。她著作颇丰,著有《J.M.库切:对立的声音》《划界:迈向转型正义的美学》等书籍,并在众多书籍章节、期刊上发表文章。此外,她还参与创意和推广工作,如制作表演讲座视频、参与艺术展览等。克拉克森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项,如2019年的Aspasia研究资助、2018年开普敦大学杰出书籍奖等。她在学术研究、教学及相关领域的贡献,使其成为该领域备受瞩目的学者。
Zakes Mda(扎克斯·穆达)
南非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和画家,本名Zanemvula Kizito Gatyeni Mda。穆达在俄亥俄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担任教授,教授创意写作、非洲文学等课程,还曾在广播公司、文化中心任职。此外,他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创立了出版公司、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养蜂项目。穆达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戏剧创作,其戏剧曾在多个国家上演。其戏剧《我们为祖国歌唱》(1980)等曾获得奥莉芙·旭莱纳奖等。他的《扎克斯·穆达戏剧集》(1990)曾被译成南非的11种官方语言出版。1995年至今,穆达共出版了12部小说,其小说《红色之心》《与黑共舞》等被译为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为他赢得了“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小说奖)”、“奥莉芙·旭莱纳奖(小说)”等重要小说类奖项。2014年,南非政府授予穆达南非文化艺术最高奖“伊卡曼加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将南非故事带向了世界舞台。2023年,穆达荣获“非洲天才奖”。
Ольг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Мигунова(穆凤玲)
俄罗斯籍汉学家、翻译家,现任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与亚太地区研究中心科学主管,俄中友好协会圣彼得堡分会副主席。同时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联络委员会委员,欧洲汉学学会会员,俄罗斯哲学学会会员,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俄语专家委员会成员,世界文学联合会特邀专家。她精通中俄互译,译文精准优美。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等重要文献俄文版的翻译,还翻译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晚唱》《最慢的是活着》等多部中国文学著作。也在《今日亚洲与非洲》《哲学问题》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因在中俄翻译领域的卓越成就与不懈努力,2024年获得中宣部中国出版业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 —— 第17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Hermann Wittenberg(赫尔曼・维滕贝格)
南非西开普大学的英语教授。在南非文学领域成果颇丰,主要聚焦于J.M.库切小说研究。他对档案研究、文学、电影和摄影的交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同时也热衷于撰写有关本土文化与生态的文章。他编辑了库切的电影剧本,并以《两部电影剧本》(2014年)为名出版,还策划了国际性的“童年影像”展览,并以同名影集的形式于2020年出版。他与人合编了《J.M.库切与档案:小说、理论与自传》(2021年)一书,并在2024年于开普敦参与组织了“《黄昏大地》出版50周年”纪念会议。他的专著《J. M.库切小说中的摄影与电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将于2025年问世。
蔡圣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财经类高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仲裁法学会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专委会副会长,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20世纪南非英语小说研究”(14BWW075),国家重大课题子项目“南部非洲英语文学史”(19ZDA296)等各类项目10多项,国家级精品视频课《中国文化(英文)》(来华留学生课程)主持人及主讲教师。研究兴趣为库切、穆达、博埃默、布林克等南非著名作家的英语小说、文学翻译、国别区域研究等,出版专著、译著8部(包括南非小说《血脉》《与黑共舞》《哥伦比亚南非英语文学导读(1945-)》),发表论文70多篇。
党争胜
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0-2011年度中美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兼任教育部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社科联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常务委员、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学科领军学者。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研究,出版《<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文学翻译鉴赏导论》等著作5部,《<论语>今译新解(英汉对照)》《梁家河》(汉译英)等译作8部;发表“论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在翻译与写作之间”等论文30余篇;承担省部、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研究成果多次获得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杜青钢
作家、翻译家,现任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组委会主席。巴黎第八大学文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获法国政府教育骑士勋章和军官勋章。出版专著三部、译著五部,发表论文五十六篇。法语小说《主席辞世》入选法国年度二十部最佳图书。《雨果诗选》获四川省文学翻译一等奖。法语版长篇小说《字行天下》由中央国际广播电台连播九个月。另著有长篇小说《一凡教授》《啊,苦瓜》、学术普及著作《左岸右岸:故事法国文学》和微型小说集《河里只有蛤蟆》。
胡小跃
翻译家,出版人,深圳出版社首席编辑。“龚古尔奖中国评选”组委会成员,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参与引进、编辑和出版的法语图书多达300余种。译著有《乌合之众》《街猫》等60多部。此外译有散文诗歌集《孤独与沉思》,诗歌集《博斯凯诗选》,另译有《主人与茶屋》《灰色的灵魂》《废墟中的花朵》等。参与编译的《世界诗库》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责编的《勃朗宁诗选》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奖三等奖。曾参与飞白先生主编的十卷本《世界诗库》的编译(第三分卷主编)。2002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文艺骑士”荣誉勋章。2010年9月,其译作《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荣获第二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李遇春
青年作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育部2016年度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教育部2009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20年度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史料分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市作协副主席、《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等职。
刘国枝
青年翻译家、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现任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院长,曾任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等职。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上海科技翻译》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译著、编著、教材16部,其中,译著多为名家名作,包括John Irving、John Updike、Stephen King、David Lodge、Susan Sontag的经典作品,主持翻译的Hilary Mantel的“克伦威尔三部曲”合计约120万字,前两部《狼厅》和《提堂》分别为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重要的奖项布克奖2009年和2012年获奖作品,第三部《镜与光》于2021年出版,另译诺贝尔奖作家古尔纳的《天堂》等。
刘军平
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翻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译协常务理事、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中华学术外译评审专家等。在《中国翻译》、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述共20余部。其主要研究领域:翻译理论研究、文学翻译和哲学翻译。参著学术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参著学术成果《翻译学概论》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独著学术成果《西方翻译理论通史》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刘醒龙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奖获得者,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联荣誉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分享艰难》等。出版有长篇小说《一棵树的爱情史》、长篇散文《上上长江》、长诗《用胸膛行走的高原》等各类单行本约百余种。作品被翻译为英、法、葡、阿、日、韩、越南、印地、波兰等译本。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获中国小说学会第三届长篇小说大奖,长篇小说《蟠虺》《听漏》分获《人民文学》2014年度、2025年度优秀长篇小说奖。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第一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曾获得中国电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政府奖最佳编剧奖。
鲁修红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英语专业),湖北省英语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外语教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主持并完成三项省级项目研究,参与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主编教材三部,并在《学术探索》《华文文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校教学质量奖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罗良功
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文学-外国文学”学科委员、(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世界族裔文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中非比较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师范类院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比较文学中心学术顾问,《外国语文研究》主编。研究方向包括英语诗歌、族裔文学与外语教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曾应邀赴美、英、韩、日、马等40余所高校及机构讲学或作主旨发言。
宋炳辉
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主编等职。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和汉语翻译文学研究,著有《新月与夜莺:徐志摩传》等著作15部,发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著作论文先后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表彰奖(2010)、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中国出版协会“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6)、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2018)、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合作2019)等。2014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苏晖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欧美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戏剧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独著2部,主编10余部著作或教材,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马工程教材《外国文学史》编写;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有20篇被A&HCI收录、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武汉市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孙晓萌
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洲文学和殖民主义史。先后赴尼日利亚ABU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担任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出版译著、专著多部,曾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著有《语言与权力:殖民时期豪萨语在北尼日利亚的运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殖民时期非洲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本土文学嬗变研究(1900-1960)。
易立新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武汉翻译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教学会大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商务英语理事院校联盟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语言哲学以及英汉对比。主持过多项省部级科研和教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6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曾多次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查明建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和“领军人才”计划学者,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语学院院长、研究生部主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理论、翻译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著作有《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合著)、《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1898—2000)》(上、下卷)(合著)、《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著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先后荣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2009)、上海市及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1)、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师德标兵”(2011)、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称号(2013)、“上海外语杰出人物”称号(2015)和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提名奖(2018)。
张峻峰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院长、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1993)、硕士(2004);堪萨斯大学美国研究(富布赖特研究生)硕士(2002);获2009年度澳大利亚政府“奋进研学金”资助。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科等项目多项。论文刊于《中国翻译》、Perspectives、ITT及Meta等刊物。英文专著Interpersonal Prominence and International Presence年由英国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出版。任中国能源英语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TTMC (John Benjamins)编委,Macquarie University博士论文校外评委,并为Meta等期刊审稿。获第十届(2016年)及第十一届(2018年)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8年获“明德教师奖”。
赵军峰
法律语言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二级教授,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兼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编委。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科研教学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和译著10多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朱振武
著名翻译家,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完成“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问题与策略”等4个国家课题,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奖”(合作)、等30多种奖项,兼任(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等几十种社会兼职;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在《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发表时评100多篇,另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文学创作几十种。
(持续更新中)
四、会议时间
报到:6月27日(周五)8:00--17:00
会议:6月27日(周五)19:00--21:30(分论坛)
6月28日(周六)8:00--17:30(全天会议)
离会:6月29日(周日)上午
五、会议地点
报到地点:
地点1:武汉金谷国际酒店(光谷中南财大店)(中南财大东二门附近)
地点2:武汉光谷漫心酒店(南湖大道192号)(中南财大北门附近)
会议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澴楼
六、会务费
本次会议收取会务费用600元/人(含会议餐费及资料费),在读研究生(凭学生证)300元/人。参会人员的住宿与交通费用需自行承担。
七、会议回执
选择一:
拟参会者请于2025年6月10日之前点击下方链接提交回执
https://wj.qq.com/s2/22151596/163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参会回执
选择二:
请将下列信息(以文字版形式)发送至大会组委会邮箱zuelwgyxy2025@163.com(截止时间2025年6月10日之前)
姓名/性别/单位(就读学校)/职务(本科生/研究生)/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住宿要求(①武汉金谷国际酒店-标间398元;②武汉金谷国际酒店-大床房428元;③武汉光谷漫心酒店-标间350元;④武汉光谷漫心酒店-大床房350元;⑤自行预订其他酒店)/论文题目/论文中文摘要/论文关键词/其他备注。
八、会议联系人
谢梦雅:027-88385007
汪世蓉:18627782322
主办单位: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承办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协办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
深圳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