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导学思政下午茶”是外国语学院“导学思政”系列活动的育人平台之一,设“导学学术下午茶”“导学书香下午茶”和“导学红色下午茶”等板块,邀请育人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共论学术思潮,齐读名家著作,同学党史校史,搭建与研究生群体的交流平台,关心关爱青年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打造“三全育人”好生态,共建大思政格局。
(通讯员:冯静)为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术探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4月27日,学院在文波楼508教室举办了“导学学术下午茶”活动,围绕“翻译能力提升与实践探索”展开深入交流。本次活动由翻译硕士(MTI)导师组副组长汪世蓉教授主持,学院2024级通用笔译、法商笔译、英语口译专业部分硕士研究生与会。
汪世蓉教授从方法论角度出发,总结翻译实践要诀:一是建立系统性工作流程,通过资料整合与进度管理提升翻译效率;二是强化实战导向,鼓励同学们在多元场景中淬炼专业技能;三是树立文化桥梁意识,精准把握源语语境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认知差异。针对人工智能技术革新,汪老师特别指出,翻译人才应夯实双语根基,拓展跨领域能力,巧妙借助AI工具优化译文,持续提升专业竞争力。
在互动研讨环节,师生围绕真实译例展开思维碰撞。付星伊同学探讨了在翻译不同语境中语气词的处理,汪老师建议突破字面桎梏,注重整体语义连贯;佘运周同学提出,直译有时会导致译文啰嗦、意思偏差,应通过意译或适当省略方式,提炼原文核心信息,确保译文精准简洁;方景景同学提到,机器翻译存在措辞僵硬、语义重心模糊等问题,经调整句子结构、将部分形容词译为四字格优化后,译文质量得以显著提升;彭芬同学则是分享了自己英译中翻译过程中的思考,她认为翻译时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姬进进同学在商业文本翻译中对平行文本参考重要性进行探讨,汪老师鼓励其加强对地道用法的把握,提升专业性与地道性。
同时,杨敏同学详细解读了情感隐喻表达的翻译思路,还结合维基百科与ChatGPT的释义,深入剖析源语背后的历史与背景,为准确翻译提供依据;范正清同学分享了翻译细节把控经验,汪老师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要坚持“抓大放小”,优先保证整体逻辑连贯,可在后期审校中进一步打磨细节。肖子怡同学分享了自己交替传译实践中因术语掌握不熟导致误译的问题,汪老师特别强调,译前准备至关重要,应系统收集资料,建立专业术语库,加强与相关方沟通;杜朔同学围绕黄仁勋CES演讲翻译案例,深入探讨了术语处理与逻辑重构,汪老师建议其在确保忠实的基础上优化语序,使译文更加规范顺畅。
本次“导学学术下午茶”活动聚焦学生实际需求,紧扣翻译实践重点,理论指导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思政育人与专业提升相贯通,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搭建“导学思政”活动平台,推动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懂语言、通文化、能实战”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